您现在的位置:

养生资讯 >> 正文 >

初秋雨绵绵湿气重 穴位按摩+食疗健脾祛湿

中医养生理论中有“秋来伏不去、祛湿养脾胃”的说法,因此,立秋过后,人们仍需祛湿调养脾胃,预防胃肠疾病,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,也是冬季贮存体能、积蓄能量的需要。北京军海癫痫病医院

一、穴位篇

立秋过后终伏期间按摩丰隆、足三里、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,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。其中,丰隆穴是化湿要穴;脾俞可健脾和胃;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、通经活络。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,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。

二、保健篇

运动发汗,直接驱散湿气

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、缺乏运动的人,而同时他们又常常会因为湿气重而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,这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,越是不爱运动,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,久而久之,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,引发一系列的重症。因此,增加体育锻炼是势在必行的,通过运动,是身体里的湿毒以汗水的形式直接发散出来,是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。

另外,随着各地多雨季节的到来,体弱的老人、小孩和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特别注意保护好身体,不要被湿气“打败”。

三、饮食篇

1、忌食生冷食物。刚入秋天气还很热,但阳气已变少,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。如寒性的西瓜,老人和儿童在入秋后食用,极易使肠胃受寒而拉肚子。

2、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。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。此外,芡实、山药、豇豆、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,也可多吃。自古以来,猴头菇就被推崇为“养胃山珍”,能滋养肠胃,使其获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运作而不至于受损。

3、选择清淡的食物。肉食相比,叶类、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。因此选择一些清淡食物,适当多吃,远远胜过补药的作用。如茄子、鲜藕、绿豆芽、丝瓜、黄瓜、冬瓜、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。中医养生理论还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。粥利于健脾,可助脾胃滋阴,平衡健旺的阳气。

4、以淡补为主。立秋之时不宜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,应“淡补”,指补而不腻,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、清热、利湿的食物或药物。一方面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,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;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,为中、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。除了鸭肉外,兔肉、甲鱼、海参等凉性食物都非常适宜在立秋之后食用,以达到滋阴养肺、润燥止干、清心安神的效果。

四、食疗篇

①红豆+花生+大枣

做法:

1、红豆、花生仁洗净,用冷水浸泡回软。

2、红枣洗净,剔去枣核。

3、粳米淘洗干净,用冷水浸泡半小时,捞出,沥干水分。

4、锅中加入约1500毫升冷水,放入红豆、花生仁、粳米,旺火煮沸后,放入红枣,再改用小火慢熬至粥成,以白糖调味即可。

②绿豆+薏米仁

做法:

1、将薏米仁浸泡一夜。

2、将浸泡过的薏仁与绿豆加水煮半个小时。

3、加入白糖即成。(也可以等粥冷却,加入蜂蜜)

为了增加粥的粘稠度,可以加入燕麦,口感更好。

③鲤鱼+红豆

做法:

1、红豆100克、红枣4个、陈皮1/4个、鲤鱼1条(约500克)、生姜3片。将各配料洗净待用。

2、鲤鱼宰洗净,去脏杂,置油镬煎至微黄,洒入少许水,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,加水2500毫升(10碗量),武火煲沸,改文火煲2小时,调入适量食盐便可。

此量可供3~4人用。

④黄芪+母鸡

做法:

1、将鸡斩成小块,入开水灼去血沫,洗净。将鸡块、火腿丁、莲心放入陶锅,加料酒、葱姜和清水上大火煮开后,改用小火煲2个小时。

2、准备四个陶器或瓷器、紫砂的汤罐,将洗净的药材四等分放入汤罐,每罐加红枣2粒,如有龙眼肉可放两到三粒,然后将事先煲好的汤料捞去葱姜,四等分装入(装不下可以留下以后用)汤罐,隔水蒸2-3个小时即可。

喝前根据个人口味自己加适量精制盐。

五、怎样才知道你有没有“湿”呢?

一个人若“湿重”,表现为倦怠、手重脚重、食欲下降,严重者甚至不想喝水,口有古怪甜味。中医认为形成湿底的原因,主要可分为外在和内在两大类:

1、外湿

以中医的角度来看。外在环境对身体有一定的影响,如曾涉水、淋雨、居住环境潮湿,都有可能形成湿底。

2、内湿

可能由于脾脏欠佳,容易水湿内生,也可能关乎饮食习惯,常吃湿热的食物,例如芒果、柿子、香蕉、菠萝、虾、蟹等,都会形成内湿。

© http://caipu.gvdwf.com  天麻养生网    版权所有